「是,」馮泛的三角眼轉了轉:「院使。」他心道:哼,都走到這一步了他不會讓姓黃的攪了他的好事的。
鄭德妃啊鄭德妃,你也就半年的活頭了。
……
彼時,沈持和董尋正坐在戶部看各地承包上來的今年的田畝數和所收糧食,看過冊子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後,憑他的直覺,應該有不少做假帳的。
各縣的舉人名下都掛了很多的田畝用來避免給朝廷繳納田畝稅,這他是知道的,想當年他中舉後,祿縣的鄉紳郭家就找上門,想把家中的田畝掛在他名下……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。
但問題應該還不止這些,只怕還有更棘手的。
董尋也看出了問題,問沈持:「你在戶部任職,以前有這些事情嗎?」
沈持攤手說道:「我這個戶部右侍郎是在昆明府上任的,剛回朝中,才知道戶部的衙門裡面有幾間房而已。」
「也只能蕭規曹隨罷了。」
「咱這是蕭規沈隨,」董尋笑了,緊跟著又咳嗽起來,一陣劇烈的起伏後才緩下來,面色發灰,在燒著炭火的屋子裡又裹上狐裘:「先前是蕭相爺,如今是沈相爺。」
沈持微皺眉看著他:「這不,昆明府的黃大夫來了京城,董大人要不要去請他看看呢?」
「先前家中也給我尋訪了無數的名醫,」董尋說道:「不過一概沒什麼療效,死生有命,我早看開了,能多活一天算一天罷了。」
沈持:「……」還怪想得開的。
「說正事吧,」董尋拿竹節般的修長手指敲著帳簿:「粗略估算,看樣子今年戶部入不敷出,如此下去,不過幾年財政就要虧空,你打算怎麼辦?」
各府今年做假帳,嘗到甜頭後明年還得接著做。
「看來這蕭規曹隨,我是隨不下去了。」沈持說道:「田畝稅的事情,先分發下去,讓各府細細核實一下。」
第196章
當朝財政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田賦, 這不僅是戶部的事,也是朝廷的頭等大事,每年年底戶部都要核一遍當年的田賦收入之後上報給兩位丞相知曉。沈持今日是以戶部右侍郎的身份在上值, 戶部將籍冊捋完,而後, 他和董尋還得以左相的視角再處理一遍這件事。
有點繞,他自己都有點茫然。
董尋想了想, 問戶部分員外郎韓紹:「韓大人,戶部先前幾年的田稅冊子, 可否借本官一閱?」
韓紹摸了摸腰間掛著的一串兒鑰匙:「請吧, 董大人, 下官帶你去看一看。」二人到戶部的閣樓去看往年存檔的籍冊。
一個時辰左右,他看完回來跟沈持說道:「沈大人, 近二十多年, 但凡風調雨順的年份,田賦一年的收入折合成銀兩是一千五百萬兩左右。」
旱澇災荒之年差不多折半。
今年是一千五百六十萬兩, 平穩, 平穩得像有人操控一樣。
又低聲說道:「不光田稅, 商稅也是一筆糊塗帳。」
「怎麼說?」沈持問。
「我只粗略對比了一下杭州府近三年上繳的商稅,前年是十萬貫,去年是十萬六千貫,今年是八萬兩千貫, 」董尋說道:「我想著或許今年是有大批的商鋪關門歇業, 一查並沒有, 反倒新開了近一百家鋪子……」
本朝徵收商稅,不管商賈經營的盈虧情況,一律實行定額稅——又叫估稅, 就是對商家售賣的商品按照件數或者重量徵稅的一種辦法,
因而只有一地新增了鋪面,那麼相應的,朝廷徵收的商稅也會增長。反之,必定有古怪。
沈持凝眉:「我知道了。」
他的思緒又回到今年的田稅上。
一千五百六十萬兩。
這是個什麼概念呢,沈持心中蹦出一連串數據:明代中後期每年的田畝稅收入大約在兩千萬兩到兩千三百萬兩。
當時明朝朝廷治下約有一億兩千萬人口,田稅收這個數是很不理想的。是怎麼回事呢,明朝與當朝一樣,士大夫之家是不用納稅的,另外明朝還有藩王,耕種田畝數若分作十份的話,七份在士大夫手中,兩份在各地的藩王手裡,只有一份才會給朝廷納稅。說白了就是土地兼併嚴重。
是以朝廷每年所收田畝稅才這麼一點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