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肚魚的魚肉過於嫩滑多汁,失去一邊面衣的支撐,眼見就要從咬開的口子往外滑。
對準口子吸一口,魚肉又不由自主地滑入禾嬡尺嘴裡,鮮嫩的軟爛的魚肉在她口中和香脆咸辣的面衣混合在一起,形成脆嫩雙重奏。
這家店給魚裹的面衣不算厚,僅僅只是剛好將魚包裹起來,好在炸制時讓魚肉不至於直接接觸滾油。
要是魚肉直接接觸滾油,魚皮一破,魚身會整個爛在油鍋里。
禾嬡尺再對著魚塊吹了吹,確認魚塊的溫度能夠入嘴,直接將剩下的半塊魚肉放進嘴裡嚼。說是嚼九肚魚,實際上牙齒能感覺到的觸感基本都是面衣帶來的。
魚肉進嘴一碾,就化開了。
入口即化這個詞,仿佛就是為它而設。
第55章
好評!
春園樓的椒鹽九肚魚好評!
禾嬡尺在心中給椒鹽九肚魚瘋狂爆燈。
能看出來最初創造菜譜的廚子十分善用調味料,並且他的進修方向還挺豐富。
雖說這道菜屬粵菜,其實椒鹽原本在川渝菜系中用得更多,椒鹽中的椒,其實是花椒。
好廚子的出身跟地區沒什麼關係,我國廚師基本功紮實,再加上現在物流比以前發達,各種各樣的食材、調味料都能在不同地區買到。
好廚師只要熟知食材特性,能把來自全國各地的食材調味料都用起來,創造出不一樣的新菜。
椒鹽九肚魚是一道菜譜完成度很高的菜,只要嚴格按照步驟做,成品味道都不會差。製作過程最難的點僅在於油炸的火候。
因為這種魚嫩,魚身上汁水多,要是炸的時間短,會不熟。而時間稍長,魚身就會開始滲魚汁,哪怕剛炸好的魚塊,也會因為裡頭滲汁的原因導致面衣被打濕,吃起來不不光不脆,還軟趴趴。
這種火候把控對於餐館裡每天做菜的大廚並不算難,出品很難不好吃。
只是有些店,它就是能把這道製作方法已經非常完善的菜做得難吃。
九肚魚價賤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情。
椒鹽九肚魚這道菜被創作出來之後,漸漸火爆廣東各區。
各大菜館、大排檔當然也不會放過掙錢的機會。
這道菜製作不算困難,只要嘗過味,回去再略嘗試就能還原個七八成。
由於原材料和製作方法過於適配,能還原七八成味道已經很好,多的是顧客願意買單。
於是原來根本沒什麼人買的九肚魚一路漲價,水漲船高。現在到餐館裡點一份椒鹽九肚魚,價格38~78不等。
而原材料的九肚魚在市場買,價格也從最初的2元一斤,接連漲價,漲到20~30一斤。
二十多一斤的九肚魚用來做菜,賣個三五十,甚至六七十,有得賺,畢竟飯店批量拿貨肯定比市場賣更便宜,但是肯定沒最初那麼賺。
那怎麼辦呢?
減少份量唄,半斤做一份成本不就低了嘛。
什麼?半斤一份成本也要十塊,還是高?
那就再減量!三分之一斤做一份,成本總能控制吧。
九肚魚一斤也就6條,三分之一斤那就是兩條魚。
每條魚能被切成三塊,兩條就是6塊。
一份幾十塊的椒鹽九肚魚端上桌,只有6塊魚,像話嗎?
肯定不啊!
於是有些店,就會想法子讓魚塊看起來更多,菜量更豐富,比如說把面衣打厚。
麵粉便宜啊,炸魚的時候裹厚一些,多往裡頭打點兒粉,看起來不就很豐盛嘛。
魚也可以切小塊一點嘛,比如說不切成3塊,翻個倍,弄成6塊怎麼樣?
往小了切也不像話,這樣吧,把魚身從中間刨開,將中間那根主骨抽出來,把魚塊從中間沿著主骨的位置分開,一分二。
客人問起來也好解釋,去骨了呢,比沒去骨頭的魚多出一道工序,肯定更受歡迎。
而且去骨以後,魚炸時不容易出水,不必將火候把控完美也能正常出餐。=quothrgt
哦豁,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,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~拜託啦 (gt.)
spangt: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