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外媒指揮家的投票中,第五交響曲《英雄》排名第一,第九交響曲《合唱交響樂》排名第二,《命運》則排到了第十一名。這首《英雄》,是貝多芬為拿破崙而作,他在扉頁上親手寫道:「為波拿巴而作」。
而在觀眾們聽來,音樂一下子就變得輕快起來,充滿了生機活力,像是在慶祝。
無論是白頭鷹高盧雞約翰牛還是腳盆雞里那幾隻,都無法跟他相提並論。
斯坦因聽得如痴如醉,他對華夏的悲慘歷史有過很深的研究。
英雄離去了,人們感受到了徹骨的悲傷,但是生活還要繼續,他們必須從絕望中站起來。
李凱旋直視前方,他看到那個偉岸的身影浮現在眼前。
事實上華夏歷史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的主題,尤其是對於那些迫切希望祖國崛起的人來說,這是必修課。
那時候他才幾歲,還不明白為什麼父母爺爺奶奶哭得撕心裂肺,直到長大後,這種痛才終於在他心裡炸開。
愛國。
平時他們是怎麼訓練的呢?
現場爆發出一陣鬨笑聲,聲音賊大,很多人甚至是扯著嗓子在笑。
第一次是壺口瀑布,露天環境下的演出,許諾指揮。
華夏近代就有這樣偉大的人。
但李凱旋可以,他輕鬆就讀懂了曲子的含義。
鼓舞士氣也好,激將法也好,他們的觀眾很優雅,更懂禮儀,但是他們更沒有心。
太稀罕了,難得見到許諾如此吃癟。
李凱旋視野開始模糊起來,他經歷過那一天。
斯坦因很理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,用華夏一句老話叫做「成王敗寇」,失敗者沒有資格談榮譽,也不被允許愛國。
李凱旋眼睛都有些濕潤了起來,他這個年紀的人,最能感受到偉人的偉大,這是其他年代的人很難有的體會。
不僅要指揮節奏,還要從掌聲歡呼聲里精準捕捉音樂節奏。
事實上貝多芬九大交響曲,被全世界所熟知的《命運》只能排在第三。
「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,黃河在咆哮……」
真正的交響樂,是《英雄》這樣的。
聲勢浩大,戰意昂揚,觀眾們熱血沸騰,然後使勁鼓掌。
斯坦因徹底驚呆了,他差點激動地跳起來。
沒有心,所以你很難評判他們到底愛不愛國。
甚慢板,c小調,旋律沉重而悲慟。
《命運》也好,《英雄》也好,一般人都是儘量不要碰。
許諾一臉懵逼來,一臉懵逼走。
這一樂章,叫做葬禮進行曲。
工作人員嗨了,樂手們就苦了,在笑聲歡呼聲中把握節奏,對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。
觀眾們一起唱了起來:「端起了土槍洋槍,揮動著大刀長矛,保衛家鄉!保衛黃河!保衛華北!保衛全中國!」
就連他自己,思考過把各種形式加入交響樂,也沒考慮過葬禮這種體裁。
休息之後,曹休招手讓許諾上台,然後介紹起了這支曲子,「《降E大調第四交響曲》,又名《英雄交響曲》。」
曹休介紹完以後,現場觀眾們紛紛鼓掌,然後……老爺子擺擺手把許諾趕了下去。
這太離經叛道了。
但是這支曲子,卻可以獻給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,尤其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,敢於犧牲自己,用僅剩的光明撲向黑暗的人。
事實上葬禮進行曲加入交響樂,是貝多芬的首創,恐怕也只有這樣的天才,才能有這樣的魄力。
曹休起雙手一振,音樂炸響。
波拿巴,即拿破崙·波拿巴,英雄就是指的他,然而1804年拿破崙稱帝,貝多芬憤怒地刮掉了波拿巴,改成了「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。」
比如一提到諸葛,腦海里就會浮現出智慧,提到西門,大家就會覺得這人品行極差,音樂也是一樣。
《黃河大合唱》結束,很多人嗓子都啞了,手都拍紅了。
觀眾們紛紛鼓掌,看樣子這是一支古典交響樂,前面的《秦王破陣樂》只是用交響樂團來演奏,本質並不是交響曲。
人類終將勝利!
維也納音樂會,他也有耳聞,一首《Astronomia》,差點讓老頑固從棺材板里跳出來打人,但那畢竟不是交響樂。
第四,說的是許諾寫的第四首,別名叫《英雄》。
最後的第四樂章,終曲,甚快板,這是一首頌歌。
歌頌英雄的獻身精神,歌頌英雄的偉大,這是勝利的終章。
人民繼承英雄遺志,在獲得勝利之後的狂歡。
英雄已經死了,但他的精神被人民完整地繼承了下來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