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看好聽,成為了《青花瓷》破圈最大的賣點。
其實文化輸出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得讓別人喜歡。
文化輸出,光看陽春白雪是不行的,必須要有娛樂性。
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現在你很無聊想要找點事做,擺在你面前的有這麼幾個選項。
A:看一部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。
B:欣賞一下棒子女團激情四射的舞蹈。
C:獎勵自己一把,看一部只有兩三個人演出的簡單電影。
D:學習中文,了解孔子孟子老子的生平事跡。
答案很明顯了,除了頭腦發熱或者處於賢者模式的人會選擇第四個,其他人百分百會從前面三個選項選一個。
所以用所謂的孔子學院來進行文化輸出,效果一直都不好,為啥呢?
人都是惰性動物,能躺著誰願意站著,能舒服誰喜歡吃苦,而學習,恰恰就是一個苦差事。
想要讓文化傳播出去,就得讓大眾感到愉悅,讓他們覺得這個東西有意思。
比如《中國話》這首歌,就是先從有意思的繞口令開始。
老外們一聽覺得這個有意思,會中文的就開始學著唱,不會中文的怎麼辦呢?那就學唄。
熱愛才是學習的第一步,只有對這個東西產生了興趣,才會願意去學習,文化才能夠輸出。
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看完那些場景簡單的電影之後想要去學日語?
因為他們想要搞清楚這些人在說什麼。
為什麼老外們看完孔子的視頻無動於衷不去學中文?因為他們不想知道孔子在說什麼。
雖然拿孔子和男優比對孔子他老人家是侮辱,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。
《中國話》和《青花瓷》,走的就是娛樂路線,讓老外們覺得這個有意思,好玩,進而產生想要學習中文,去了解瓷器的方法。
而文化輸出就在其中。
《青花瓷》越來越火,林晚晴唱的和許諾唱的都火了,全球音樂榜上高居前五名。
油管上,一個介紹青花瓷的視頻,播放量都超過了一個億。
評論區無數老外們在討論青花瓷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,討論青花瓷為什麼這麼美。
「那麼在哪裡可以買到呢?」
「有地方可以欣賞青花瓷嗎?」
華夏的網友們熱心地指了一條路——瓷都。
「瓷都歡迎你們!」
「在這裡有你們想要看到的所有瓷器。」
「天青色等煙雨,而我在等你~」
受不了誘惑的老外們紛紛收拾行囊踏上了旅程。
華夏民眾可望不可即的出國旅遊,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而已。
賺美元,花人民幣,這樣他們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壓力。
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!」這個宣傳語配合上《曾經的你》,在外網火了起來。
很多老外慕名而來,前往他們心中的聖地——瓷都。
第一波文化輸出,掀起了中文熱,也掀起了華夏旅遊熱。
對於老外們來說,去一個地方旅遊需要考慮的因素跟華夏網友一樣。
第一考慮的是這裡有什麼,好不好玩,是有長城還是有金字塔。
想明白了目的地之後,他們還要考慮這個地方安不安全。
白象那裡儘量不要去,不管男的女的,連蜥蜴去了都得被輪,太危險。
大毛二毛那裡也不能去,容易有去無回。
中東亂的一塌糊塗,能不去就不去。
相比較而言,華夏安全的不能再安全。
有好玩的,沒有危險,還便宜,那還等什麼,直接開沖。
在全球音樂榜的影響下,華夏的文化,開始以音樂、旗袍、瓷器作為進攻點向外輸出。
第一波輸出許諾沒有選擇京劇這種國粹藝術。
原因很簡單,京劇理解有門檻,對國人尚且如此,老外更是兩眼一抹黑。
而且說句實在的,京劇並不適合作為文化輸出,老外們看的時候很新鮮,但他們看完也就完了,不會去傳播更不會去學習。
老外們開始湧入華夏,歐美國家開始急了。
全球音樂榜的目的是為了打開華夏的大門,方便他們搞文化輸出,現在倒好,文化沒輸出,人全特麼輸出出去了。
這肯定不行啊,歐美開始聯合起來,提出了新的方案,各國之間開展規模龐大的電影交流。
以前各國的電影想要進入其他國家是名額限制的。
一年到頭也不會超過五十部,而且還要審核,該刪的刪,該減的減。
想要夾帶私貨搞文化輸出?門都沒有。
總局那邊一個電話打給了許諾,許諾聽到這個條件笑嘻了。
剛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頭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