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他沒有,許諾只是微微躬身,然後走到了舞台另一邊,走到了帷幕後。
這個舉動讓所有人疑惑不解。
「諾言幹嘛呢?」
「咋回事,激動過頭了,禮儀都不管了?」
「可能是累了吧。」
「一個多小時,累了也很正常。」
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,也沒有忘記鼓掌歡呼,這是一場偉大的演出,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。
這時候許諾出來了。
現場的掌聲歡呼聲,猛然拔高,掌聲越發響亮。
歡呼聲尖叫聲不斷。
他托著林晚晴的手,帶著她走出了帷幕。
後面還跟著小撒、鄭廣鳴、趙磊等人。
他們演唱結束後就在臨時休息區休息。
觀眾們瘋狂鼓掌。
原來許諾是去把他們叫出來。
這場演出,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掌聲。
許諾站在旁邊,輕輕地鼓掌,然後帶領著他們,向三個方向的觀眾鞠躬致謝。
掌聲經久不衰。
很多人都站了起來,手掌都拍紅了也不肯停下來。
越來越多的觀眾自發站了起來,就連李凱旋等人也站了起來。
掌聲在滔滔黃河邊,響徹雲霄。
又是一場十分鐘的鼓掌,許諾帶著大家就站在那裡,接受觀眾們的歡呼。
如果不是觀眾們發現他們有些疲憊,這掌聲歡呼聲,還真說不準什麼時候才會停下來。
掌聲平息之後,黃河音樂會正式結束。
直播間最高觀看人數,三千五百萬人,觀看人次突破十億次。
每一百個人中,就有兩個人觀看了《黃河大合唱》。
在預先沒有宣傳的情況下,直播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,遠遠超過了明星們的演唱會。
就連吳高峰這樣的超級天王,直播最高觀看人數也不到兩千萬人。
偉大的音樂,超越了明星和流量。
因為掌聲太熱烈的緣故,《黃河大合唱》持續時間有一個小時。
在這一個小時裡,《黃河大合唱》霸占了所有的熱搜。
每支曲子都有幾條熱搜。
這一個小時裡,央視新聞轉播了三次,新聞30分提到了四次。
大大小小各種媒體,報導了近百次。
所有的讚美之詞,都被用在了《黃河大合唱》身上。
《時代的戰歌——黃河大合唱》
這是人報社發表的文章,作為官媒,人報社很少會下場評價某首首歌曲。
但到目前為止,人報社已經下場評價了好幾首歌,包括《歌唱祖國》《我和我的祖國》《我的祖國》《如願》。
巧的很,都是許諾寫的林晚晴唱的。
不過之前幾首歌的評價,也只是一筆帶過作者和演唱者。
歌是歌,人是人,這點媒體分的很清楚,這樣的歌曲,最好不要跟哪個明星深度綁定。
歌不會過時,但明星會塌房啊。
媒體們已經吃過很多虧了。
只是這一次,他們不想提也得提。
尤其是諾言這個名字,《黃河大合唱》實在是太偉大了,而作為詞曲作者,演出指揮的諾言,是必須要著重提起的人。
其他人,小撒、林晚晴、趙磊、鄭廣鳴,也避出開,精彩的表現,必須要提起。
人報社這篇報導,不僅對《黃河大合唱》進行了解讀,還充分讚揚了歌曲的意義。
不過網友們更在意的是「點名表揚」,尤其諾言的名字,在整篇報導中出現了十八次。
「點名表揚!」
「這就是排面!」
「其他媒體呢?十分鐘了報導還沒出來,差評。」
黃河音樂會結束了,網友們蹲在網上刷各種新聞報導。
人報社反應最快,但其他媒體明顯有點慢。
「搞快點啊,我已經一分鐘沒有看到吹《黃河大合唱》的報導了。」
像是約好的一樣,各大媒體的報導在幾分鐘內陸續發布。
六家大型媒體,十五家地方媒體,把《黃河大合唱》吹得天花亂墜,所有褒義詞都毫不吝嗇地用了上去。
一直吹到大家詞窮,這還沒完。
受到民眾認可大師們也被請了出來,開始第三波的吹捧。
呂新知牽頭,開了一個線上的「《黃河大合唱》鑑賞研討會。」
由於時間比較倉促,所以使用直播的形式進行討論。
這個直播一開始,就吸引了很多人觀看。
呂新知的名字,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很熟悉,他已經不是作曲大師了,前兩年他的一長串名頭裡,加了一個閃閃發光的稱號——人民音樂家。
呂新知可是全國直播授過獎章的音樂家,老一輩們耳熟能詳的紅歌,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進行創作。
呂新知的影響力已經很誇張了,但是參會人員也不遑多讓。
歷史系教授、音樂系教授、文學系教授們齊聚一堂。
歷史系以江大李同塵為代表,來了好幾個研究近代史的大拿,音樂系作曲教授們也來了好幾位,文學系不僅有教授,還有蘇星海這種實戰派。
老教授們都比較倉促,印象上有些潦草,大家都有同一個表情,就是亢奮。
滿臉潮紅,眼神閃閃發光,這是極度亢奮的表現。
很明顯,大牛們還沒有從《黃河大合唱》里回過神來。
呂新知主持會議,「今天會議的主題是紀念《黃河大合唱》誕生,弘揚紅色傳統、建設文化自信,主要目的是幫助大家加深對《黃河大合唱》的理解,降低欣賞門檻,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聽懂《黃河大合唱》。」
「今天,我們要從歷史背景、作曲結構、歌詞含義多個方面對《黃河大合唱》進行解讀。」
這種解讀,其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廣《黃河大合唱》,這是呂新知接到的任務。
直播間人數直線上升,剛剛聽完《黃河大合唱》的觀眾們迫不及待想要深入理解一下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