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明城心裡暗恨,跟諾言的梁子,又多一個。
林晚晴也得記上,倆人一夥的。
必須得記在小本本上。
孫明城在記筆記,江大李同塵也在記筆記。
老教授這會也在看晚會呢,他沒選央視晚會,而是選了魔都衛視。
至於原因,自然是「忘年交」諾言今年在魔都衛視。
愛屋及烏,李同塵直接跳過了央視看魔都衛視。
前面幾個節目還好,李同塵覺得不錯,卻也沒有太多表示。
直到《但願人長久》出現,李同塵一下子來了精神。
「筆來!」他大喝一聲,兒子熟練地拿出紙筆遞給他。
李同塵一邊看電視,一邊念念有詞,手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。
「爸你幹嘛呢?」
「這首歌你覺得怎麼樣?」
「很好啊。」
「然後呢?」
「呃……很好聽?」
李同塵哼了一聲,「這首歌大有來頭,用來當做素材,講宋代文學和歷史最好不過。」
噼里啪啦一大堆,給他兒子整得一臉無語。
本來看林晚晴,聽她唱歌是一大享受,變成了聽老頭子嘮叨。
享受變成了折磨。
李同塵自顧自地說著:「三蘇是研究宋代歷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,名人軼事,向來比乾巴巴的歷史更容易勾起大家興趣,下一期就講蘇軾。」
李同塵這是職業病犯了,看見什麼第一反應都是這個可以給我提供什麼切入點,應該怎麼講網友才會更感興趣。
「那個,爸,你要不去書房寫,書房比較安靜?」兒子小心翼翼道。
「哼,你就是嫌我打擾你看晚會!」李同塵嘟嘟囔囔回了書房。
……
《但願人長久》之後,是一個詩詞朗誦,請的是一群小孩。
童聲稚嫩,卻又充滿堅定,小孩一個個長的粉雕玉琢,倒是讓一群媽媽粉們挪不開眼睛。
收視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下降,詩詞朗誦,很多人並不怎麼喜歡。
不是不喜歡詩詞,而是詩詞帶給他們的往往是「背誦全文」,這是大多數學生的緊箍咒,看到就讓人頭疼。
哪怕長大以後,仍然會對詩詞朗誦感到不適。
好在林晚晴打下的收視率第一底子足夠厚實,收視率下降也能夠接受。
只要是第一就行,萬千跟宋明想法相同。
只有許諾不滿意,收視率下降還怎麼跟央視打。
好在接下來是節目又是一首歌。
堪稱時代經典的《十五的月亮》。
《十五的月亮》是由石祥作詞,鐵源、徐錫宜作曲,婁連廣編曲,據說這首歌原唱董振厚,1984年發布,不過網上好像並沒有這首歌的版本。
由於年代過於久遠,關於這首歌創作背景也有好幾個版本。
一說是石祥在參加創作班學習的時候,看到好幾個戰士在那唱《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》,他過去問大家為什麼愛唱桃花。
戰士們說他們想家,但是不能唱家,只好唱桃花緩解思鄉之情。
石祥覺得應該為這群可勁的軍人軍嫂們寫一首歌,一首軍人獻給妻子的歌。
於是他從《水調歌頭》中獲取靈感,創作了這首《十五的月亮》。
還有一個說法是石祥在去部隊體驗生活的時候,一位連長請他創作一首給妻子的歌,石祥當晚就寫出了初稿。
各個版本眾說紛紜,但是都跟軍人軍嫂相關,這首歌一出世,就紅遍全國。
後來《十五的月亮》後被蔣大為等著名歌手翻唱,其中甚至包括著名的第、一、夫、人。
1985年,《十五的月亮》在全國青年最喜歡的歌曲評選中得票240多萬張,居一等獎榜首。
《十五的月亮》在1986年第二屆解放軍文藝獎一等獎,並在2019年被選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之一。
這首風靡全國的軍歌,被許諾交給了一位叫做董軍的歌手來演唱。
董軍年紀四十多歲,早年當過兵,有過軍旅經驗,拿到這首歌的時候,愛不釋手,誰要看都不給,恨不得抱著睡覺。
誰不讓他唱他跟誰急。
軍隊方向的歌曲,歷來就是一個相對小眾的賽道。
一方面受眾會比較小,另一方面,如果唱不好,幾百萬軍人退役軍人可是會噴人的。
這個賽道很多人都眼饞,卻不敢輕舉妄動,唱好了好處多,唱不好壞處也不小。
最近的一首軍歌是《祖國不會忘記》,董軍打算憑藉這首《十五的月亮》正式進軍軍歌。
隨著主持人的報幕,董軍走上了舞台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