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發電機發電來供應空調,這太奢侈了,她們倆發電主要是供給一些電子設備充電,以及給凌一需要的一些設備充電。
末世前凌一買了很貴的備用移動電源,幾個月也差不多用完了,現在得充電。移動電源不難買,就是貴,祁婆婆的存款不多,凌一買了更多的生活物資,移動電源就買的不多。
有了電,家裡的各種電器也能用,包括電煮鍋、電磁爐、烤箱等等。
雖說凌一準備的食物充足,但是烹飪食物所需的天然氣、電力、木炭等等稀缺,所以烹飪方式比較單一,都是衝著節省、高效去的,食材也不多,主要以補充能量為主。
凌一在自家小陽台和魏姐的大陽台搭建了一塊木板,木板是從樓下一戶沒人的屋裡拆下來的門板。
現在樓里每天凍死、餓死的人越來越多,許多人撐不住,拼死也要冒著風雪前進,擠到安置區去尋求庇護。
安置區擠歸擠,好就好在這麼多人有官方管著,一來不會有明目張胆的搶劫和殺人,二來會有集中供暖,不至於凍死。
災民們白天出去找物資,晚上給安置區上繳小部分,剩下的也是能自己留下的。
故,對許多無力自保,又缺炭缺柴的人家來說,去安置區擠擠是最好的選擇。
樓里住戶搬走的搬走,死的死,空出來不少房子,楊牧那撥人早就搬進了十八樓空出來的1806號房。
1806最初沒有人住,後來被五樓一戶人家占了,這戶人家聽說是凍死在某個寒冷的夜晚,現在楊牧搬了進去,同時還有他的幾個兄弟,以及捧他臭腳的俞家人。
蘇敏原先是負責一家四口的家務,俞歲寒走後她輕鬆一點,現在好了,負責一屋子八個男人的家務,為了保暖,屋子的門窗時常緊鎖,八位男子漢的氣味熏得蘇敏嗅覺都快失靈了,她也只能任勞任怨地幹活,誰讓自己兒子如今跟著楊牧混呢,每天好歹還能分到點物資。
凌一的門板就是從人去樓空的房屋裡拆下來的,她也不管別人會不會回來。
三張門板疊在一起,別說運送物資了,就是來兩個人在上面走來走去也沒問題。
再加上門板在寒冬里凍得梆硬,凌一撒了點水在上面,結成冰後,交易的東西用籃子放在冰面上,用一根繩子捆在兩端,拉動很方便。
同樣,凌一在自己的大陽台和俞知秋的小陽台也搭了個同樣的運送通道,方便三家互相交換物資。
魏姐手段多,總能換到一些稀罕玩意,她便靠著賺差價,維持著自己的生存所需。
凌一和俞知秋都是不缺食物的主,和魏姐交易的時候也大方,魏姐越來越「富」,能搞到的物資也越來越多。
一些末世前的小東西,末世後很難再見到的東西也能搞到,凌一為此,沒少在魏姐那兒花「錢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