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有兩個,原身老公趙家偉在外打工的工資,地里的菜。趙家地里的菜一方面要供自己家吃,一方面多的可以拿到鎮上來賣。趙家偉在外打工,一個月有差不多一千五,寄回來五百塊,家裡五口人就用這五百塊,還能省下一點錢。
只不過,趙家偉寄回來的工資都在他爸趙老頭手裡,平時不管是趙大娘還是原身,要用錢都得去找趙老頭要,要多了肯定會被說。
茶水鎮多得是留守兒童和老人,年輕人大部分出外打工,此時正是D國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,不管有沒有能力的年輕人都想往外闖,其中也包括了原身的老公,女主的爸爸趙家偉。
趙家偉自打結,就少有在家待著,一年到頭就在外面打工,每個月也只寄個五百塊回來,碰到他沒工作的時候,五百塊都沒有。
不過這也方便了凌一,趙家偉只有過年才回來,現在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,凌一還能做很多事。
在鎮上各種店鋪逛了一圈,基本都不怎麼缺人,因為大多數店鋪都是自家生意,讓自家人幫忙能省很多錢。
最終,凌一無功而返,但打聽到了不少東西。比如,她要真想找工作,可以去縣裡,縣裡有些餐館需要服務員,不要求文憑工作經驗,最適合凌一這種沒什麼文化水平的人。
凌一可不是什麼沒有文化水平的人,她根本就不算人。原身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學,初中沒讀完就留在家裡種地幹活,十六歲嫁給了趙家偉。
可凌一現在連車票錢都湊不夠,要想去縣裡打工可不容易,於是,凌一在鎮上逛了一天,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。
王嬸特別熱心,看出凌一想找工作,她牽著孩子找到凌一,給她提了個建議。
趙家有台非常老舊的縫紉機,她要是想掙點錢填補家用,乾脆在村里專門給人縫衣服做衣服。
原身是會縫紉的,也會點裁縫的本事,跟她媽媽學的,不說技術有多好,但至少能比普通人的技術好,縫出來線頭什麼的基本看不到,而且還美觀。
凌一翻看原身的記憶,能夠學習原身會的技能,這倒是個辦法。
決定回去當裁縫,凌一就不急了,她拒絕了王嬸一起回村的邀約,走向鎮中心小學。
鎮中心小學放學早,四點左右就放了,也是怕這些學生回村太晚,路上不安全。
人動手敲的鈴聲在學校里響起,學生們陸陸續續從教室里跑出來。
凌一站在操場旁,透過教室的前門看向裡面。
夏風老師站在講台上,嘆了口氣,放下粉筆。這群孩子,早就坐不住了,還沒等下課,就有不少人屁股在板凳上扭來扭去,把書拿得東倒西歪,生怕別人看不出來她們想放學一樣。
這些從大山里艱難走出來上學的孩子,並不一定都熱愛學習,她們不懂上學有什麼用,但她們知道上學有免費的午餐,比家裡的還好吃,而且上學一整天都不在家,可以不用做農活,上課可以發呆可以講小話,她們也樂意上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