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舒月第一批拿出來做實驗的,是後世種植最多的普通黃玉米,也叫硬粒玉米。
特徵是籽粒飽滿,高產,耐寒抗旱,種植得當還抗倒伏。
不等姜舒月回答,左寶樹用手掂了掂:「這麼沉手的苞穀粒,我從來沒見過。」
這批種子是空間裡最初代的培育種子,抗病抗倒伏能力表現很一般。
饒是如此,還是一拿出來就引起了關注。
沒辦法,相差三百多年,育種技術突飛猛進。
姜舒月回神,朝他笑笑:「我管這個叫玉米,你見過的苞谷種子長什麼樣?」
「姑娘這個種子看著還挺像玉的,我見過的種子比這個小,又干又癟,把籽粒脫下來特別困難,用手搓能把手搓壞。」左寶樹是莊稼人,看見好種子愛不釋手,托在掌中仔仔細細地看。
姜舒月判斷,他口中的苞谷種子,可能還是最原始狀態的種子:「我看田莊裡沒人種這個。」
左寶樹點頭:「苞谷耐旱,但產量低,脫粒難,還不好吃,沒人願意種。」
玉米確實不如白面和稻米好吃,原始玉米脫粒難也正常,可產量低從何說起啊。
很快姜舒月就明白了原始玉米產量低的原因。
姜舒月把盛種子的布袋交給左寶樹,讓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給玉米撒種。
只見他熟練地開溝,然後像撒麥種一樣密集地將玉米種子撒到地里,用腳覆土。
姜舒月:「……」
姜舒月叫停,蹲下用手抓起一把土,輕輕碾碎,又抬頭看看天,問左寶樹:「春天到現在只下了一場雨,打濕地皮就停了,你覺得三天內還能下雨嗎?」
左寶樹也抬頭看天,半晌搖頭:「今年怕是要鬧旱嘞。」
姜舒月又碾碎了一把土,提醒他:「地干成這樣,撒種之前是不是要澆點水?」
「苞谷不怕旱。」左寶樹蹲在他剛開好的淺溝旁,看向對面的姜舒月,表情認真,「這個種子好,很容易出苗。」
姜舒月也看他:「種子再好,也要吸飽水才能出苗,對不對?地太干,出苗是可以出苗,但出苗不齊會影響抽穗,影響最後的產量。」
左寶樹不認同地梗著脖子低下頭。
他雖然不是村里最上等的莊稼把式,也知道如何種苞谷。姑娘出身高門,十指不沾陽春水,懂什麼種地。
見他這個態度,姜舒月放棄解釋,學著馮巧兒玩起了邏輯自洽:「我雖然沒種過地,但我阿瑪與工部管農事的官員交好,我聽他講過如何種苞谷才能高產。」
又畫大餅:「你按我說的做,肯定能種出像種子一樣飽滿的苞谷。」
事實證明,邏輯自洽加畫大餅戰術很奏效,左寶樹看看布袋裡的種子,又看姜舒月:「那行,我試試。」
他愛惜地將剛剛播種下去的半溝種子回收,重新開溝,澆水,等一會兒又準備播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