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言一出,老人也笑了起來。
「你倒是個有見識的郎君,有禮有節,老人家我先走了,你再慢慢看。」
這話說完,老人帶著一臉笑意往進城方向排隊了,而剛剛說話的少年郎卻感嘆出聲。
「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,昭國真是令我大吃一驚,果然兄長讓我來是對的,只有親眼見到,才能明白許多事情是其實是想像不出來的。」
此言一出,一旁的司馬懿突然興起了結交的心思,他覺得此人氣質不凡,必定也見識不一般。
「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,拘於虛也;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,篤於時也;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,束於教也。
在下河內司馬懿,表字仲達。今日初臨長安,未知閣下如何稱呼?」
「在下琅琊諸葛亮,字孔明。想必方才吾與那位老者的一番交談,被君聽到了。
今日抵至長安,吾著實震驚,昭國與吾之所想大不相同,不知君有何感想?」
兩個人作為外地人長途跋涉來到長安,自然是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,更何況又這麼巧在城門外面相遇,所以彼此之間都想結識一番。
等到諸葛亮與司馬懿進入城門之內登記好信息之後,兩個人已經互相各稱表字,約好了明日見面。
畢竟二人一路風塵僕僕,現在身上都沾染著泥土的氣息,不好好沐浴一番,都不好意思在長安這座充滿著香氣的城市遊覽。
至於二人住的地方,區別倒是很大,一個在東邊,一個在西邊。
按照長安的傳統,東貴西富,所以東邊的里坊主要居住的是達官貴人。
而諸葛亮去的是西邊,他投靠的是自己親人。
他的兄長諸葛瑾於半年前來到昭國,目前打算參加昭國今年秋季考試。
至於諸葛亮為何在此時到來?這自然是因為諸葛瑾到達長安之後,他在信件當中告訴諸葛亮。
長安城極其繁華,他決定以後在昭國出仕。
並且他還極力邀請諸葛亮親自來長安一趟,讓諸葛亮親眼看看長安是什麼樣子。
至於司馬懿,他投靠的不是親人而是故舊,這一個故舊就是楊修了。
當年楊秋占據關中之地後,長安朝廷的大臣們全部都關到了一起,後來更是統一關到了一處監獄進行勞作。
反正楊秋也不要他們的命,誰願意投降,誰就先放出來,
楊彪作為弘農楊氏的族長,大漢朝曾經的三公,董卓朝廷曾經的重臣,他自然是無法投降的。
那豈不是抹黑家族名聲,讓天下人恥笑。
不過人都是會變的,隨著關東之地出現兩個漢天子,大家都稱自己是正統,彼此之間戰亂不休的局面持續到三年以上之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