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吾以為儒學未來當深思,宇宙的本質究竟為何,時間的尺度是否長短?我等人究竟是否真實存在?亦或實則眾人皆為虛無。
此等問題,本就值得深入探討。」
這種問題若是辯經,他肯定能牽強附會的從先賢典籍說出一些答案,但王烈明白,那不是他自己思考出來的答案。
「吾已明大王所言,若大王所述這些問題,儒學不能解之,又或所解之答案不能令萬千人信服,未來儒學必定會遭人捨棄。
大王方才所言並無狂妄之態,反倒是吾見識短淺了。
然吾仍有疑問,僅因這般緣由,大王便放棄於普通人中進行儒學教化?」
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,楊秋之前只是東拉西扯轉移話題而已。
「當百姓尚不能確保吃飽穿暖之際,教導他們成為君子,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情。
吾所欲為之事,乃期望他們習得更多生存之技,『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』,此乃吾之所願。」
至此,王烈沒有疑問了,反而因為楊秋所問,心中出現了諸多困惑,他恨不得立即去找自己的朋友們探討一下這些問題。
楊秋讓人護送王公歸家之後,她這才踏上了昭國製作的大船,親自去裡面見識了一下船艙的構造。
有了船廠,自然也要訓練樓船士了,也就是這個時代的水軍。
北方之人不善水,這還真不是開玩笑,所以在水軍這方面確實南方強大一些。
這事兒不訓練個六七年,未來南方恐怕都難以統一。
不過眼下,楊秋的著眼點並不是南方,她反而把呂布波才鄧廣召集了過來。
除了商討組建水軍,更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,想辦法探索去倭國的路線。
「倭國之人窮困,必定羨慕我昭國繁華,想辦法和他們聯繫起來,到時候我們再率軍去往倭國島嶼。
那裡雖是窮鄉僻壤,但偏偏銀礦儲存極多,未來我們必定是要控制我國島嶼的,不過此事徐徐圖之,先建立聯繫再說……」
把這些事情做完,楊秋又去視察了幾個工坊,這之後這才帶著自己的人歸程。
不過在那之前,她從軻比能之弟阿古伊那裡知道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。
原來軻比能這次帶著鮮卑軍南下,除了有他自己的野心之外,其實也確實是被漢朝之人挑撥了,而這個人就是曹操。
有點意外,但又覺得合情合理。
之前在處理內奸的時候,除了蠻夷之人的背叛,昭國也審查出了一些漢朝那邊派來的內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