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
「大王,昭國兵甲充足,若欲問鼎天下,必先解周邊之危。
若不然,待漢有亂之時,若周邊之危未解,一旦興兵,後方恐為敵所襲。
故在此之前,當思何時可收復河套平原,大王以為如何?」
賈詡首次獻策,目光灼灼,言辭直指目前要害。
周邊之敵確為昭國心腹大患,雖然楊秋用各種手段讓匈奴暫時沒有亂起來,也將鮮卑打跑了,並且還和軻比能合作分化了鮮卑。
但這不代表這群人就會老實,而楊秋的同化政策還需要漫長的時間,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生效的。
故而,一旦這群人內部生亂,或有人以利益誘之,他們便可能在大後方給昭國添麻煩。
屆時,若匈奴、鮮卑、烏桓人等全部被挑動起來,昭國軍隊斷不能出兵南下。
「為何先是河套平原?」
楊秋微微皺眉,心中疑慮。
昭國周邊的胡人分布於三個方向,而河套平原現今主要被南匈奴占據。
楊秋並非不想收回此地,只是那邊的漢人已極為稀少,即便打贏這場仗,也無人能夠遷移過去。
如此一來,便相當於打了一場無用之仗。
畢竟打仗需考慮經濟效益,把匈奴人趕跑,自己卻無人占據這個地方,純屬白費力氣。
若打服了匈奴人,卻仍讓他們住在河套平原,那豈不是鬧著玩?
所以這個問題楊秋此前也思考過,最後發現暫時只能採用制衡之策。
若匈奴真的發生內亂,再出兵給予教訓,這已是目前代價最小的和平方式。
但顯然,賈詡似乎有不同的見解。
「陰山以北,有一部分鮮卑部落聚居。陰山以南,則匈奴部落眾多,更有羌族雜居其中。此地實乃蠻夷混居之所。」
這話讓楊秋緩緩點頭,沒錯,河套平原如今就是這般難搞,基本都是胡人居住。
若是楊秋現在有大量的人口可以遷徙,倒是可以打一場仗把人口遷移過去。
關鍵是她自己現在都缺人,所以她打仗並非搞殲滅戰,而是儘量把對方抓過來做事兒。
礦洞裡面的挖礦工人至今還有很多俘虜呢,為了讓這群人老實幹下去,楊秋也給了他們希望,只要表現老實上進,五年之後都能脫離出來。
這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被逼到絕境,不然他們一定會反抗。
所以對待周邊的鮮卑人,還有匈奴人,趕盡殺絕肯定是不可能的,更何況這群人現在也沒鬧事兒,目前還屬於合作關係。
這要突然發兵,其實也不是很合適,畢竟就算要打仗,也總得師出有名。
「蠻夷雜處之地,衝突向來頻繁。大王所憂者,不過信義二字。
今昭國與匈奴、鮮卑、羌人皆為盟友,自不可驟然興兵。然若彼等自亂,為奪地盤而爭鬥不休,因利益而拼殺至你死我活,彼此內耗甚劇,族人死傷慘重。
待那時,這群蠻夷之人自然會要求昭國主持公道,昭國自當鋤奸扶弱,助盟友穩定部落族人生活,使河套平原重歸和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