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下來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敢反抗,所以不管他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問題有多嚴重,他們已經服了,完全不打算進行反抗,畢竟還是性命比較重要。
可是蔡邕非常震驚,他此次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情。
雖說他尚未親眼目睹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,但他已然覺察,自己所閱覽的眾多書籍似乎並非由人抄寫而成。
那些書籍的字體皆一模一樣,故而蔡邕便聯想到了熹平石經,那曾是他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情。
如今竟然有書籍能夠做到字體毫無二致,蔡邕的心中萌生出一個巨大的猜想,於是他決定親自趕赴楊秋處求證,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?
「蔡先生快請坐,我和孔叔方才正談論著蔡先生呢。」
蔡邕剛一踏入,楊秋和令狐邵便熱情萬分地招待了他。
這讓正準備問話的蔡邕還有點兒摸不著頭腦,怎麼感覺自己的問題可能沒辦法先問出來?
果不其然,待其坐下稍作歇息之後,楊秋便笑容滿面地開始寒暄起來。
「蔡先生,我上次贈送的那幾本樂譜如何?」
楊秋所送的皆是一些後世經典樂譜,這個話題雖說與自己的正事並無關聯,不過蔡邕仍是回答得興致勃勃。
「將軍借給我的樂譜,宛如天籟之音,可惜我竟然不識這些譜曲之人,如此卓越的才華怎會默默無聞?偏偏將軍這裡有諸多未展露頭角之人,可嘆不能與他們相見一面……」
楊秋心中暗自好笑,這都是來自未來的樂譜,又如何能夠相見呢?
不過當下這件事並非重點,楊秋旋即讓人取來一把琴,蔡邕正滿心疑惑楊秋究竟意欲何為,楊秋已然笑容盈盈地開口道。
「蔡先生,不如今日咱們以曲會友如何?今日天朗氣清,仰望蒼穹,俯瞰大地。
頓時憶起諸多年少時的往事,想起了一些已然分別的故友,一時之間想要彈奏一曲,不知蔡先生是否願意傾聽?」
「將軍請。」
蔡邕萬萬沒想到,這位以勇武聞名的女將軍竟然也精通彈琴之藝,剎那間興趣盎然。
實際上,他和楊秋的接觸頗為有限,除了最初作為使者進行談判時交談了寥寥數語,後來又因為自己女兒之事,確認了一下這位女將軍的意圖。
再往後兩人便很少碰面,一直是以書信往來交流。
主要是蔡邕請求楊秋再借給他一些書籍閱覽,而他對於楊秋的了解大多源於他人的泛泛之談。
在這些傳言當中,又或者說在楊家軍治下的這片土地之上,眾人對於這位女將軍的傳言基本上都是充滿崇拜之詞,皆言他們的將軍英明神武,體恤百姓,關愛老弱。
而在漢廷那邊,對於這位女將軍的傳言自然是狡詐陰狠,心機深沉,狂妄自大,諸如此類描述的言辭不絕於耳。
所以對於蔡邕而言,楊秋的形象更多的像是一個符號,一個楊家軍的領軍人物,一個漢朝的敵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