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道:「可惜未能生擒孫權。」
曹仁抓俘虜的技術一流,當初徐庶的母親就是他抓的。
這回抓了諸葛瑾。
他站出來邀功道:「此戰雖然沒有抓到孫權,但我抓到了孫權的左膀右臂。」
曹操示意將俘虜帶上來。
諸葛瑾年逾不惑,身高在諸葛亮和季汐之間,此時被人捆縛了雙手押了上來。
麻繩綁得很緊,他手腕有點痛。
當初呂蒙勸孫權進攻石陽城,孫權沒有聽取呂蒙的意見,而是圍而不攻。
他向來謹慎,贊同孫權的決策。
所以就沒有規勸孫權進攻石陽城,如今後悔已經是晚了。
如果他當初勸了,孫權一定會聽。
大軍撤退時,他還有心情和好友嚴畯放馬後炮:「疑而不攻,坐失良機,我深感到遺憾。」
結果眨眼間就成了階下囚。
好友嚴畯跑的比兔子還快沒有被曹軍抓到,他就慘了。
俘虜只有三個下場。
一是投降,二是被殺害,三是被釋放。
被救是不可能的。
若是有人來救俘虜,一般都會先把俘虜殺了祭旗。
曹操問道:「你可願降?」
他看到諸葛瑾的相貌時心道難怪孫權和諸葛瑾的關係好,原來有個共同點——其貌不揚。
孫權嘴大,諸葛瑾臉長。
他不由得想像了一下諸葛瑾的二弟諸葛亮的樣貌,大概也是其貌不揚。
諸葛瑾沉默不言。
曹操又問了第二遍:「諸葛瑾,你可願意投降?」
他的耐心可是有限的。
諸葛瑾不卑不亢地道:「不合乎道理的事我不會做。」
這意思就是不降了。
曹操吩咐站在諸葛瑾身後的兩名士兵:「押下去,斬。」
他得不到的人才別人也別想得到。
程昱見狀連忙站出來對押著諸葛瑾的兩名士兵說道:「不可,且慢動手。」
曹操看向程昱。
程昱轉而對曹操說道:「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,殺了他等於和孫、劉兩家結仇,還望丞相三思。」
諸葛瑾目前是不能殺的。
好不容易孫、劉兩家鬧矛盾了可以各個擊破,又要把他們捆在一起,促進孫、劉兩家聯盟?
曹操聽進了勸,道:「先關著。」
曹軍水戰不行,孫權過了長江就拿他沒有辦法了。
曹操打算退兵回鄴城。
秘書郎劉放勸阻道:「且先等等,丞相想得到諸葛亮,可讓諸葛瑾手書一封,勸諸葛亮投降。」
這方法可以試試。
曹操像看傻子一樣看著劉放,說道:「諸葛瑾都不願意投降,如何會答應勸諸葛亮投降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