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封武將七人為異姓王,七人所封王號皆是其出生地的古稱或簡稱,並無封地食邑,僅是名譽稱號。
相比王號,後來人稱他們大多以姓氏相稱。
論封王先後,林沖以資歷和戰功排第一,岳飛以戰功和實力排第二,衛江和牛皋以守衛邊疆之功分列三四,武松和雲理守以鎮守抗敵之功分列五六,阮小二以水軍之首排末位第七。
打下江山的武將功勳封王之後,西門卿再論功勳封文官:
「……故封吳用為鄆王!陳喻義為景王!此二王,三代而降。」
「……故封朱武為定遠侯!李綱為忠民候!應伯爵為……,白賚光為……,謝希大為……。此五候,三代而降。」
封王封侯已畢,之後又按照功勳遞減,封了一批文臣武將為國公。
武將七人封王,文官兩人封王、五人封侯,另又有國公十數,如此手筆,西門卿真的是有功必封!
不曾虧待任何一個功臣。
文武眾臣心服口服,紛紛叩拜謝恩,山呼萬歲!
封賞完功臣,大典進入第四項——任命百官。
西門卿之前稱帝建元後,只是將某事交予某人負責,並未任命百官。
——也是因為此,辦事的人格外用心敬業,力求表現。
「……故此,任吳用為吏部尚書,任陳喻義為戶部尚書,任林沖為兵部尚書,……為禮部尚書,……為刑部尚書,……為工部尚書。任岳飛為左都御史,任李綱為大理卿,……為通政使。」
「此大九卿,共建內閣,以備皇帝咨政,以輔皇帝為政。吳用為內閣諸卿之首、稱首輔,陳喻義、岳飛為副首輔。」
關於朝廷官制,西門卿借鑑明中期官制,不設宰相,而建內閣。
但內閣又不局限於文官,而是文武兼有,六部、刑獄、監察、諫臣兼容。從制度上,杜絕出現重文輕武、一方獨掌大權的局面。
這一套官制,西門卿早就向吳用和林沖等文武大臣透露過,因此當吳用聽到自己只是吏部尚書,而非丞相時,倒也不意外。
接著,西門卿又任命了『大九卿』的左右副手,以及翰林院、國子監、『六科五寺』、詹事府等中央的一把手和副手。
如此,朝廷中樞的百官任命才算結束。
最後就是大典第五項——大宴。
西門卿攜皇后吳月娘、太子西門辰、長公主西門大姐,與皇親國戚和百官共同宴飲。
直至入夜,大宴散席,登基大典之日方才結束。
……
登基大典的結束,代表著西門卿正式在此方世界成為了皇帝,此節點意義重大。
也正是因此,西門卿明顯感覺到死亡的喪鐘敲得更急了,身體衰老的速度加快。
小名系統檢查掃描過後,確認了這一事實。
之後西門卿每日帶著已經年滿十歲,看身量有十四五歲,心智已超及冠之年的太子西門辰。
將穩固朝野的種種舉措都布置下去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