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此,靖康二年也是建炎元年。
或許還有大宋忠臣,希望在如今『二聖北狩』的時候,趙構稱帝後能重振大宋江山。
於是諫言:「……如今河北、河東二地激戰正酣,一方為金軍,一方為宋軍和鹽軍,何不招安鹽軍,朝廷再調南方各路勤王兵前去支援,一舉殲滅金國大軍,重創金國!」
「如此,金國於大宋便再無威脅,大宋或還能收回燕雲十六州!」
這個諫言是有勇有謀的可靠之言,但與徽欽二宗是血親的趙構,能是硬骨頭嗎?
表面上一副諸君多多諫言,朕定虛心納諫的明君模樣,實則和他爹他弟一樣的懦弱膽小,更害怕和金軍打仗。
也是典型的窩裡橫、窩外慫的慫蛋。
俗話說人以類聚,徽欽二宗身邊是奸佞,趙構身邊也不遑多讓,所信用的汪伯彥和黃潛善也是主張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。
南宋小朝廷剛一建立,趙構發的第一道聖旨,就是頒給宗澤的,斥令其:「……莫攔金軍北歸之路,休壞金宋兩國邦交!速速退開,護送金軍北歸!」
第二道是聖旨也是國書,以正統的大宋皇帝之名,向金國國主遞交國書,言:
「……宋與金締結國之邦交,其心至誠,未敢有半分叛逆之意。今皇侄遵奉太上皇、先皇兄之意,一切如舊。……」
「河北、河東鹽軍實乃反賊,宗澤大軍亦是叛逆之軍,行事非宋廷之意,侄已頒旨斥責……」
換言之,皇侄趙構依舊尊金國國主為伯父,先前徽欽二宗承諾的依舊作數,大宋絕不敢有半分叛逆。
攔路的鹽軍是反賊,宗澤大軍也不是他指示,他繼位後第一道聖旨就是斥責宗澤!
趙構此舉,徹底把割地一事給砸瓷實了。
相當於再次昭告天下,以黃河為界,河北、河東等地,都是金國領土了!
不管總數二十幾萬的鹽軍,還有宗澤大軍,正與金軍在太原到河間府一帶激戰。
不顧在北方其餘州郡堅守的宋軍,大大小小的抗金義軍,他們也都先後加入或協助大戰,還在英勇抗爭著。
趙構就是不管不顧地,以大宋國主的身份,把黃河以北地方都割給了金國。
彼時金軍已與鹽軍和宗澤大軍陷入苦戰,無論如何都突破不了防線。無法北歸,只有耗死一途。
這時金軍猛然後撤,意圖拉開距離,延長戰線,然後再尋機找一薄弱處突圍。
而這次的金軍後撤,竟然嚇得應天府的趙構,也走上了他爹他哥的老路——他南逃了!
僅僅是金軍的一次戰略性南撤,就把趙構嚇得乘船南逃,一路沿運河跑到揚州。
大約是害怕北方戰場刀劍無眼,不敢離戰場太近,趙構帶著他的小朝廷,在揚州停駐不動,頗有就地生根的打算。
金軍的這一次戰略性南撤,除了嚇走趙構,也劫掠了一波糧草補給,暫時緩解了孤軍被圍彈盡糧絕的情況。
西門卿:「……」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