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也有不在少數的百姓,是作為苦主來參加這場公審,期盼求得一個有仇報仇的公道。
作為一州治所的清池縣, 菜市場相較更寬敞, 且菜市口還有高台、高樓,只是今日無論平地上, 抑或樓台之上, 都擠滿了人。
摩肩接踵,揮袖如雲, 黑壓壓一片都是人頭。
交頭接耳, 熱鬧喧鬨, 氣氛克制又熱烈。
當然,鹽軍畢竟是義軍(反軍),大多數百姓謹慎又膽小,並沒有來圍觀這份熱鬧。
要是清池縣的男女老少都來圍觀,菜市場再大也裝不下。
而能來瞧熱鬧的,要麼天性好奇外向,要麼有所目的,這些人看了回去,必然會向鄉鄰親戚講述,西門卿想要宣傳鹽軍的目的也就達到了。
西門卿坐在專門搭建的一丈高台上,望著下面平地和前方樓台上的百姓,覺得人數剛剛好。
少了冷清,多了生亂。
吳用抬頭看看日頭,提醒道:「知州,時辰已到。」
自討奸楔文廣發天下後,鹽軍上下私下有時還會喊西門卿大官人,可在外面都已改口稱呼他『知州』。
西門卿整衣起身,往前走出十來步,來到高台邊緣以便讓百姓們能看到。
此時在百姓眼中,便見身量昂藏、魁偉威武的一個人物,龍驤虎步來到台邊。
只見一身藏青色滾白毛邊的大氅罩身,腳上一雙翹尖窄幫皮靴,端的是襯得人無比氣勢磅礴!
「諸位清池縣百姓,某乃西門卿——滄州知州兼山東提刑所掌刑千戶,並鹽軍首領。」
一個照面,先自稱他是滄州知州、再是提刑所千戶,最後才是鹽軍首領。
高坐樓台之上的開智人士,聽到此處,心中牴觸未必消除——畢竟對方行了反賊之舉,卻也有所緩和。
雖行徑魯莽了些,到底還是自居聖宋朝臣。
而百姓們就不知道那些彎彎繞了,甚至聽到西門卿的自我介紹,甚至真的以為他是朝廷新任的知州。
西門卿繼續道:「某今日何至於此?實乃權奸朱勔逼迫,絕三萬鹽民子孫百代之生計,為求生路、為子孫計,方奮勇而起!」
西門大官人揭竿而起的前因後果,早已傳遍街頭巷尾,不必西門卿多說,都已經知道。
此時再提起,台下貧苦百姓依舊感同身受:我一生苦也便苦了,可叫我子孫百代都受苦,未免就太狠毒了!
西門卿只打算簡單交代一下,「昔日鹽軍聚義之時,我等便定下舉事目標——也是舉事方略:除權奸,救萬民!」
「今日,便到了約定的由百姓公開審判縣中官吏和富戶,是否為權奸之日。」